
11月8日信悦网配资,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农村水利文化与遗产保护分会(简称“分会”)成立大会在广州成功举办。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出席会议并致辞。陈明忠常务副会长主持成立大会。
大会审议通过了《农村水利文化与遗产保护分会工作条例》,并选举产生分会第一届负责人。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原院长陈菁当选分会会长;中国水科院水利史研究所副所长李云鹏当选常务副会长;罗远、吕谋超、王俪钧等7人当选副会长;中国水科院正高级工程师邓俊当选秘书长。全国水利行业管理单位、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的约120名代表参会。

活动现场

凝聚共识
谱写水利文化保护新篇
“水与人类文明发展息息相关。成立农村水利文化与遗产保护分会,是回应新时代要求、推动水利事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康绍忠院士在致辞中强调,分会将通过系统梳理水利遗产体系、深入挖掘水文化价值,为提升国家水治理能力、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面对城镇化快速推进和现代水利技术应用带来的挑战,传统水利设施功能退化,相关文化记忆面临消亡风险。首任会长陈菁指出,农村水利文化需要审美、需要创新创造,更要回应现实需求。“科学合理的利用,本身就是对农村水利遗产最好的保护。”
陈菁提出信悦网配资,分会未来将从四个方面系统推进工作:第一,夯实基础,摸清家底,推动开展全国农村水利文化与遗产资源普查,建立动态数据库与评估体系;第二,搭建平台,凝聚合力,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专家支撑的协同保护机制;第三,深入研究,科学支撑,加强跨学科合作,阐释遗产的价值特征与保护路径;第四,规范保护,活化传承,推动遗产在发展特色文旅、开展科普教育等方面的创新应用。
据悉,分会已于2025年8月17日经协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并正式获批设立。成立大会上,康绍忠院士与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明忠共同为分会揭牌,并向当选负责人颁发任职证书。

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

农村供水技术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明忠

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农村水利文化与遗产保护分会会长、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原院长陈菁

康绍忠院士与陈明忠常务副会长揭牌信悦网配资

康绍忠院士与陈明忠常务副会长向当选负责人颁发任职证书

陈菁会长向专家代表颁发聘书

智慧交融
探索遗产保护创新路径
从古老的都江堰、灵渠,到散布乡间的古陂塘、古井、古渡槽、古水车,再到蕴含民间智慧的水规水法、治水传说与祭祀仪式,这些珍贵的遗产不仅是先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更是乡村历史文脉的“活化石”。
在随后举行的专题论坛上,多位专家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深入探讨了农村水利文化与遗产保护的未来方向。
水利部财务司原一级巡视员、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牛志奇,从多维度剖析了水文化的深厚内涵。她指出,在古代治水历史中,水文化深刻影响了国家制度、法治建设、基层治理及文化艺术。她呼吁新成立的分会勇于承担历史使命,作为引领者和实践者,深入挖掘并展示中国灌溉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影响力,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增强文化自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原南京市水利局局长、巡视员,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凯,则从实践层面分享了典型项目案例,揭示了水利保护工作的复杂性与可能性。他建议,应加强干部水文化培训,提升基层干部的文化认知与保护意识;系统开展水文化资源普查,为编制规划和落实资金奠定基础;将保护理念融入现代水利工程项目,并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申报水利风景区;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通过建设水文化展示馆、将遗产融入乡村旅游等方式,充分发挥其教化功能与经济价值。
保护水利遗产,是守护历史的必然选择,更是开创未来的文明基石。农村水利文化与遗产保护分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农村水利事业从单纯的技术治理,向 “技术-文化”双轮驱动 迈出了关键一步。未来,分会将围绕国家战略,依托平台优势,通过资源普查、标准制定、平台搭建与活化利用,系统挖掘水利遗产的多重价值,加强水文化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节水意识,为助力乡村振兴、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文化传承体系开启全新篇章。

水利部财务司原一级巡视员、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牛志奇

原南京市水利局局长、巡视员,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凯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陈迎信悦网配资
华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